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甲午戰爭120周年



2014/07/25 10:36:55
劉罡
今天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有外媒認為,不適合將當前的日本與戰前日本做歷史類比;還有外媒說,日本當年走上侵略道路,是因為它極度想避免重蹈中國在19世紀的命運。

日本《外交家》雜志網站 725日刊登的一篇觀點文章說,725是中日甲午戰爭 (1894-1895) 爆發120周年,三天以後,又將迎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在這些重大歷史紀念日紛紛到來之際,一股巨大的歷史比較熱潮正在各地興起。文章說,歷史類推法的一個默認前提是,如果不同歷史時段發生的兩件或多件事情在某一方面有相似性,那麼這些事件在其他方面可能也是相似的。文章說,領導人們經常使用歷史類推法來証明其所採取政策的正確性,政治人物也會使用歷史類推法來影響公眾輿論。文章舉例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年1月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稱,中日之間當今日益緊張的關系與德國和英國在一戰前的競爭局面相類似。文章認為,安倍這麼說就是想讓聽眾認為當今中國與1914年的德國一樣危險。

文章說,就中國而言,該國的百年恥辱也為當今中國領導人提供了進行歷史類推的足夠素材。文章舉例說,在日本內閣批準了集體自衛權後,中國許多評論人士都在強調當今日本與當年的日本帝國之間的相似性,將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當做是日本軍國主義正在興起的証據。文章說,雖然一些歷史類比的結論聽上去令人信服,但它們其實是錯誤的。文章舉當今日本為例說,雖然現在的日本與二戰前的日本無疑具有許多相似性,但日本的政治制度、決策架構、社會以及對外關系在二戰後已經發生了劇烈而深遠的變化,因此,當今日本與二戰前日本的許多所謂相似性,實際上沒有可比性。文章最後總結說,學者們到處散播他們得出的所謂歷史教訓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政治領導人用歷史類比來進行政治動員也是危險的。

美國網絡雜志Slate Magazine 78日刊登的一篇文章說,是什麼因素激發起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侵略行為?簡而言之就是,日本極度希望避免中國在19世紀所遭遇的命運,它想要成為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文章說,1894年之前,朝鮮是中國的屬國,那一年中國派兵進入朝鮮幫助該國平定一場叛亂,中國事先並未將自己的這一行動通知日本,而日本援引它此前與朝鮮簽訂的一項不平等條約,這時也向朝鮮派出軍隊,中日兩國遂爆發戰爭,這就是 1894-1895年的所謂甲午戰爭。文章說,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慘敗,根據中日簽署的《馬關條約》,朝鮮停止向中國納貢,並且實際上變成了日本的屬國。日本還得以將中國的台灣據為殖民地,從中國獲得大筆賠款,並在中國一些城市獲得了貿易特權,而這些特權以前只有西方國家才享有。

文章說,隨著國民黨在南京建立政權,到1928年時,中國已經變成一個比幾十年前強大得多的國家。日本將中國的復興看做是對它在華利益的威脅,它認為任何一點中進日退都是不可接受的,因為日本在過去50年裡一直在盡全力避免陷入中國那樣的處境,日本終於在1937年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文章說,如果此次侵華戰爭能像甲午戰爭那樣很快結束,日本很可能會帶著類似甲午戰爭的戰果滿意收手,但中國的國民政府並沒有那麼快就屈服,也沒有接受日本政府開出的議和條件,雙方曠日持久的戰爭把日本的軍事和經濟承受力推到了極限,急需獲得資源的日本冒險對美國發動太平洋戰爭,這終於導致了它的戰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