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中國對外戰略不再被動




中國對外戰略不再被動
美國前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 庫爾特坎貝爾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中國最近在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舉動(包括各種各樣的軍事部署、政策聲明、挑釁性的海軍演練以及尖銳的措辭),對中國問題專家有關中國及其外交政策目標的傳統看法構成了重大挑戰。
長期以來,傳統觀點一直認為,中國主要關注國內重要事務,包括治理腐敗和普遍污染等緊迫任務以及低效率國有產業的重組。幾十年來,人們已達成一種普遍共識: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是持續關注國內事務的關鍵要求。過去出現意外事件(例如2001年美國一架偵察機遭到一名過於積極的中國戰鬥機飛行員的攔截)時,解決辦法往往如此:中美領導人不得不在幕後謹慎處理民族主義傾向且協調不佳的軍隊或邊防部門所造成的爛攤子。人們擔心的是意料之外的不測和事故,而非有預謀的戰略。
之前多數事件都被視為是孤立的,並非一項精心策劃的整體戰略的一部分,目的是頂撞海上現狀。過去,當中國龐大官僚體系中的某個人發佈一張新地圖或對領土進行新的解讀時,往往會讓中國高層領導人意外。過後,主要目標之一通常是讓他們得以保全顏面。
習近平上臺後情況有所不同,根據很多來源的消息,按同樣的在任階段衡量,這位中國國家主席和中共中央總書記是自毛澤東以來最強勢的一位。他上任不久,但他發起的反腐鬥爭的強度(包括將目標對準中共中央政治局甚至政治局常委的關鍵人物)、經濟改革的雄心以及他更強勢的言論都似乎表明,我們正進入一個新階段。
這一階段有幾個值得關注的特點。首先,習近平在決策中的個人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中國政府不遺餘力地讓決策過程隱蔽在外界好奇目光的視線外。與他的前任胡錦濤不同,目前還不清楚還有誰直接參與了習近平的決策過程,據各方消息,習近平在各種大小問題決策的形成和執行中都扮演著主導角色。相比之下,胡錦濤在外交政策決定中實行一個(在國務委員戴秉國的領導下)高度制度化的程式。我們正看到中國政府各級顯示出步調更為一致的協調。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連小漁船也會接到北京高層部門的指示和指令。當前一輪的挑釁並非偶然;它們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過去,很多中國問題專家將中國的行動視為應激性強硬,暗示北京的領導人只是在採取必要舉措,回應周邊國家的刺激或挑釁舉動。普遍看法是,中國準備將這些存在激烈爭議的問題推遲到以後解決,並滿足於保持這種不清不楚的現狀。如今,中國不再只是回應,而是在根據自己的計畫行動。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西狄底斯(Thucydides)或許會預測到這一天終將到來,然而既然這一天已經到來,習近平的新戰略讓中國問題專家們掙扎著理解正在浮現的新範式。中國最近的這些動作以及習近平的中心角色再次提醒世人,要準確判斷中國的意圖並傳遞有針對性的資訊,與中國保持集中、定期的高層外交極為重要。或許,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了。
譯者/何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