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民族與帝國的興衰




民族與帝國的興衰

(Ajin 開口)

自從幾年前北京資金大舉灌注進入在全球媒體界執牛耳重要角色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FT)如今也不得不轉向,輿論分析就不比往常的客觀,且經常會夾帶傾中的觀點,這當然是免不了的。媒體如此,企業界也如此,那麼英國邦國的命運是否也如此?這就牽涉到底下報導的主題:帝國是否永遠?

底下這篇是可以看出,為何如FT最典型白盎媒體會走到這個地步,那白盎勢力難道可以底擋住大勢的潮流?關鍵在於:帝國不是永遠的。然而,即使知道帝國不是永遠,俺另外開啟一罐蟲,搔癢大家正要舒服休息的大腦:帝國有復興的嗎?

俺說,帝國的榮華富貴,人類歷史都僅能享有一次。至今還看不見曾經過去是帝國,時隔好幾百年千年之後,又再度回到昔日帝國的榮華富貴。埃及沒有,巴比倫沒有,亞歷山大沒有,斯巴達沒有,印度孔雀王朝沒有,羅馬沒有,維多利亞沒有,成吉思汗沒有 ,南美的印加 (Inca) 王朝沒有,中美洲的瑪雅(Maya)王朝沒有 - - - 太陽底下的帝國到處都出現過,但也都沒落,也都從來不再復興繼起。帝國僅能一次。

反清復明失敗了!恢復大清江山,已經在溥儀之弟 金友之 前天以享年96歲去世,而畫下句號。不管中華的定義是如何橫跨時空概括範圍,可確認的是中華帝國出現過!要不然,CHINA是怎來?Chin >> Chine >> China的演化曾經是讓西方帝國嚇得屁滾尿流的。但如今作古囉!但他們還想再次起死回生,讓回憶重新出現於現世。怪不得說是 中國夢





20150409 06:59 AM

英國人眼中的帝國興衰

“羅馬衰落了;巴比倫衰落了;現在輪到海恩赫德了。”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在戲劇《錯姻緣》(Misalliance)中的這句名言,是在提醒1910年英國戲院的觀眾,所有帝國最終都會衰落和滅亡。海恩赫德是英國的一個小村子,對於內含的嚴肅觀點,它提供了輕松的偽裝。

作為一位愛爾蘭人,蕭伯納可能會感到比英國人更容易拿大英帝國的衰落開玩笑。但最近,身在美國的英國學者經常承擔起這個局內人加局外人的雙重角色,對如今首屈一指的全球強國美國的衰落發表評論。在有關美國未來實力的長期辯論中,影響力最大的一些“衰落論者”是在美國大學工作的英國歷史學家:耶魯大學(Yale)的保羅•肯尼迪(Paul Kennedy)、哈佛大學(Harvard)的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以及斯坦福大學(Stanford)的伊恩•莫裡斯(Ian Morris)

這些英國學者傾向於認為“美利堅帝國”將衰落,這不僅僅是學術辯論中的探討,也對現實有影響。在幕後,很多英國政策制定者在工作中似乎也抱著這種假設:中國的繼續崛起和美國的相對衰落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們做出的決定反映出英國正謹慎適應這種實力的變遷。英國最近違背美國,決定加入由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簡稱:亞投行),就是一種跡像。

這些持衰落論調的英國人還對美國本土有關未來的辯論產生了巨大影響。肯尼迪的著作《大國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1987年出版時在美國非常暢銷,並影響了此後的相關討論。上世紀80年代末是預算赤字高企和工業衰落的時期,他當時指出,與之前的西班牙和英國一樣,美國也逃不過“帝國過度擴張”的命運,這一看法在那時似乎特別具有說服力。他套用蕭伯納的句子預測道:“羅馬衰落了;巴比倫衰落了;現在輪到斯卡斯代爾了。”

研究大英帝國和其他帝國的歷史學家弗格森也一直是美國的公共知識分子。他的著作《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Colossus: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2004年問世,當時美國正在伊拉克陷入困境。後來,弗格森提出:“21世紀將屬於中國。”

衰落論英國三人組的第三個成員伊恩•莫裡斯的著作《為何西方主導世界》(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2010年出版)曾引起轟動。他也關注帝國的興衰,並將現代美國與愛德華時期的英國進行了比較。

有可能,身在美國的英國教授同時具備豐富的知識和超然的態度,可以不受干擾地看清美國的未來。另外一種可能是,他們將大英帝國的命運過度套用到更為穩健的後繼者美國身上。哈佛大學教授、美國人約瑟夫•奈(Joseph Nye)指出:“到一戰爆發時,根據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英國僅在大國中名列第四……在軍事開支方面名列第三。”相比之下,美國現在仍是全球最大或第二大經濟體(這取決於你所選擇的衡量標准),而且在軍事預算方面輕松占據全球第一的位置。

另外,兩次世界大戰的消耗加速了大英帝國的衰落,兩場戰爭導致英國接近破產。如果美國能夠避免卷入類似的世界衝突,那麼該國應能更好地保持其實力。

然而,雖然這些英國學者用本國歷史預測美國未來的做法是錯誤的,但這種習慣是根深蒂固的。我就曾親眼目睹。在最近一次活動上,一位要退休的英國高官口若懸河地大談在他職業生涯期間英國影響力的衰退,而後他預測下一代人將看到美國實力出現類似的衰落。在另一次宴會上,一位英國大臣告訴一位來自華盛頓的訪客說,美國最終將撤出太平洋西部,就像英國曾經撤出“亞丁東部”一樣。聞聽此言,這位大為驚訝的美國客人只是搖了搖頭。

這種思維對英國政策以及西方團結的影響只是剛剛浮現。在英國“去殖民地化”運動在上世紀60年代加快,同時美國實力上升之際,時任英國首相的哈羅德•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表示,面對像古羅馬一樣強大且實力日益上升的美國,英國或許可以扮演智慧的、衰落中的希腊的角色。但如今,英國人意識到,古羅馬般的美國可能正在衰落,他們正開始再次調整。

英國歷史上多次做出務實的調整。為了應對帝國的損失,麥克米倫政府削弱了與英聯邦前殖民地的關系,轉而依附於新的正在崛起的強者,回顧當年,這個強者似乎是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盡管一些保守人士對放棄英聯邦的“親戚朋友”提出抱怨,但商業和政治考量更為重要。

與“加入歐洲”的決定相比,英國選擇加入由中國主導的亞投行的決定,不重要得多,影響也小得多。這是在防範未來風險,而不是斷絕與美國的特殊關系。然而,這也是一個小小的跡像,表明英國在未來幾十年可能如何對全球實力變遷做出回應。英國被稱為“背信棄義的阿爾比恩(Albion,不列顛的雅稱——譯者注)”,不是沒有原因的。

譯者/梁艷裳




3 則留言:

  1. The huge number of illegal immigration to the US is somehow similar to Rome.......

    回覆刪除
  2. 妖棋士:

    以前的日不落帝國 , 現在淪為躲在他國 唱衰他國的角色
    這樣的心態 , 或許跟敗逃到台灣的國民黨人如出一轍
    當年大片中國江山 , 敗逃到台灣偏安一角 , 然後為了自身利益 配合中國 唱衰台灣...

    這些腳色 講的話 是否可信 倒不是重點
    重點在於 一但它們的言論開始產生影響力...那才是真正的問題及危機!

    原本不存在的事情 也會被這樣的人說成真實!

    明明沒鬧鬼 也會被它的疑神疑鬼搞到滿屋子鬼怪!

    或許 , 這就是它們操控世界的真實手法!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