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9日 星期日

沒有慾望的社會,真傷腦筋?



(Ajin 開口)

經濟哲學的最基本元素: 慾望!不管是需求 (Needs) 或慾求(Wants),或物慾,權慾,佔有慾,操控慾,這些都是動力的基本來源。是哲學,是宗教,是道德,是創作,是追求,是理想的一切話題!

需求 (Needs) 慾求(Wants)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前者有限,後者無限!

然而,一旦沒有慾望,世界變成啥?慾望氾濫,又變成啥?整個時間軸線就是在玩這兩個字,慾望!





沒有慾望的社會,真傷腦筋?

2017/01/18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NHK在今年開春後播出的有關中國消費革命紀錄片,描述現在中國不論任何角落,網購急遽成長,14億人的慾望空前大爆發,市場規模達4兆人民幣(約60兆日圓),許多找不到好工作的年輕人相繼在網購界創業,非常有野心地想拚搏一番;許多日本朋友看了這節目,都自嘆不如,認為日本現在是慾望不斷降低、減少的社會,年輕人尤其如此,沒有慾望,更沒野心,因此日本將逐漸喪失國際競爭力,太陽很難重新升起,很傷腦筋,不過沒有慾望的社會真的是退化的社會嗎?還是另一種進化? 

       每次在紀錄片看到的中國年輕人都是雄心勃勃,想一攫千金,模倣成功者如馬雲等,跟日本年輕人大不同;日本年輕人沒有強烈發財願望,也沒想模倣富豪或企業集團老闆,頂多學PICO太郎扭兩下,或在年終聚餐跳跳「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月薪嬌妻)」的戀舞而已,沒有偶像崇拜是原因,最重要的是年輕人有這種和平的小確幸就好了,沒想買車,也沒想買高級名牌,甚至也沒想成為大富豪的企圖心,不婚不生不買房。
       
      日本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在2016年也出書指出日本成了「低慾望社會」,指年輕人沒有物欲和成功欲,跟上一個世代的日本人積極想出人頭地而非常勤奮地工作完全不同,父祖輩不但會結婚生子,就算貸款利率超過8%或10%,還是願意貸款來蓋房買車,現在房貸款利率低於2%,但年輕人也不願意買房買車,不想承擔任何風險;年輕人喪失基本企圖心了,全民打拼的時代已經過去,為此非常傷腦筋。

      其實不僅日本,我出身的台灣也是,許多企業家如郭台銘等都批判想開cafe的年輕人,或也有知名的經濟評論家批判台灣年輕人不該追求小確幸,甚至認為台灣經濟陷入困境,年輕人不應該追求分配或工時減少等基本的公平正義等等,把年輕人沒有慾望説的一無是處。
  
      大前、郭台銘等,把因果有點搞錯了,年輕人不是全然無慾望,而是不敢有慾望,而被迫降低自己的慾望,才能忍受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社會結構,忍受沒有升遷的低薪生活,尋求小確幸,才能活得有點意義,才不會動輒想要造反、發動革命的。

      日本或台灣年輕人所以沒有慾望,是因為他們沒有體驗過有無限希望的高度成長時代或是泡沫經濟時代,只經歷過通貨緊縮、不景氣的黑暗時代,從懂事起就對未來充滿不安,薪資一直是凍漲、降低的狀態,因此不出門、不消費、不結婚生子,儘量減少人生風險,這已經成了基本性格,因此拋卻擁有物質慾望的「斷捨離」或「極端簡化」才會大風行,無慾望DNA已經鑲崁在35歲以下的年輕人的身體裡了。

      上一個世代的人,必須要唸佛等借助宗教的力量才能有的達觀與無欲,年輕人為了讓自己在如此艱困的時代還能活下去,自然悟出並實踐這樣的道理,無欲才能戰勝一切!因為背負不起風險。

      這也是「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月薪嬌妻)」受歡迎的原因;劇裡有拿了碩士卻找不到工作的女主角,或直至36歲生日前一天還是處男的男主角,也面臨遭裁員的慘況,抑或到49歲還是處女的第二女主角等,都讓年輕人覺得「是呀!找不到工作或不結婚、不生孩子也沒什麼關係呀!」不一定要像上一個世代的人一樣成天都想買車買名牌,然後穿戴整齊去勾引異性等,覺得很安心,自己的價值在劇裡很輕鬆地獲得肯定。

      但對於搞政治或經濟的人而言,覺得這些無慾望的年輕人很頭痛,不買車或不買服飾,讓日本汽車産業跟成衣業等的國內市場不斷萎縮外,年輕人又非常內向,不想去國外,不會想成為國際企業戰士,日本企業至今打下的天下,也逐漸被更有企圖心的中國企業佔領了,年輕人不再生猛,不像他們的父祖賣音響賣到亞馬遜河流域去,會非常擔心日本經濟衰退與此不無關係。

      從大結構來説,年輕人沒慾望,草食化、晚婚化、少子化,人口持續減少,導致人力不足;但日本又面臨超級高齡化,社會已經負擔不起老人的社會保障及福利支出。

      不僅如此,日本或台灣整個社會至今都還是老人卡位,在領導政治或經濟,完全不放心也不肯交給無慾望的年輕人,幸好年輕人也不在乎,最新的調查顯示日本新進社員大部分頂多想當課長而不想當社長,而想要擁有自己的時間與生活,不想跟自己的父母一樣,父母把人生都投工作,犧牲跟子女相處時間等,成為反面教材。

      年輕人胸無大志,很容易滿足,讓當政者或經營者不滿,但年輕人是在作最合理的選擇,在位的人用老的經濟模式想吹泡沫等,年輕人覺得與自己無關,而即使大前研一等人認為應該模倣歐美搞許多重整開發等來刺激景氣的政策,也未必有效吧!
     
      像日本這樣空前無慾望的社會是史上少見的,又跟英國等先進國家的成熟病不大一樣,慾望的萎縮與減少,其實是一種徹底的價值革命,難道錯了嗎?難道不心狠手辣地打拼去追求數字上的成功,就算是輸家嗎?平安自在地生活,不追求大量生産與消費,人類及地球才有喘息以及建立循環再生社會的希望,才有復育的生態機制,否則循環經濟只是為了刺激消費的一個騙局。

      現在日本書店開始出現許多肯定這樣價值的書,像是「歡迎 人口減少社會」「作為武器的人口減少社會」,主張人口減少也未必會出大問題的;就像現在日本政府最近公佈調查顯示,單身男人7成沒有女友,女人6成沒男朋友,有交往對象的男女反而快要成為稀有動物了,但若年輕男女不覺得寂寞或有需要,那也不是很大的問題。

      20世紀的人,是很難給21世紀的人建議的,年輕人願意不再像上個世代般,並非任何事物都要佔有才安心,不再非要買名牌、買車、買房才甘願,願意用分享來物盡其用,減少環境負擔,當溫馴的羊的價值是值得鼓勵的,即使在追求數字的你死我活的國際競爭社會,珍惜日常小確幸的日本的價值其實逐漸獲得認同,自然散發魅力,才會去年有2400萬外國觀光客湧進日本,徘迴在和樣的街道巷弄間吧!


4 則留言:

  1.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年輕人(尤其是年輕男性)面臨的環境太爛,大批人自我放棄到連生育都放棄(放棄物欲只是放棄生育的附帶品),根本不值得驕傲;道理講得再好聽也不過是魔鬼的詭辯。

    回覆刪除
  2. 老人把資源和財富壟斷,吃乾抹淨,留下破壞的環境和不知道怎麼計算的社會成本給後代.
    後代向這些老人抗議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讓他們沒孫子抱.

    不想人口衰退,就別讓年輕人不開心

    回覆刪除
    回覆
    1. In the past, youth was not happy either, probably more dangerous due to more frequent wars and low capacity to respond to disasters. The main reason of current youth's styly may be that elder people did not train their offspring tough enough.

      刪除
  3. https://iseilio.wordpress.com/2017/02/19/%e4%bd%8e-%e6%ac%b2-%e7%a4%be-%e6%9c%83/

    回覆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