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去東南亞設廠就叫南向政策?



【投稿】去東南亞設廠就叫南向政策?在曼谷工作的台灣人告訴你日本錢進泰國新模式
2017/10/18          (責任編輯:黃靖軒)
不想經濟再依賴中國,新南向是蔡英文政府的重要政策,然而 90 年代台灣也曾實行過南向政策結果卻是徹底失敗。如今的新南向政策方向應該怎麼設定?來聽聽這位因工作常駐在曼谷,於聯合國工作的台灣人怎麼建議。
從經濟成長來看,東南亞近幾年的表現確實亮眼,特別是在 2015 年底東協單一市場 (AEC) 10 國簽署生效後,區域整合代表的是一個超過 6 亦人口的龐大市場,擁有超過 30%的年輕人口,以及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與消費力。
而泰國,一直以來以北東協 (泰柬緬越寮) 共主自居,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人口紅利與相關政策扶植,成為東南亞中僅次印尼的第二大經濟體。
鹹魚大翻身──泰國未來 20 年,可望成為薪資水平略低星國的先進國家
其實光從曼谷大街上,便可以輕易觀察到不少外籍人士,從衣著與氣質上,明顯可以感覺出是在這裡工作而非旅遊。而若往鄰近首都圈的工業區,例如羅勇 (Rayong)、春武里 (Chonburi) 等地,更可以發現為數不少的外國企業,在此設廠生產。
在泰國,負責投資政策的主要機構為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 (BOI),許多有惠措施,諸如「免除企業 8 年所得稅」、「水電費減免」、申請手續「一站式服務」、5 年工作簽證,以及因應 AEC 成立所規劃的「2015-2021 促進投資戰略」等,都很能吸引外資進駐, 而泰國也被世界銀行評為經商便利度全球第 49,亞洲區第 5  
除此之外,「泰國 4.0」也是 2017 年被提出的未來發展政策,由總理巴育親自主持,橫跨各部會規劃泰國未來 20 年的產業發展與吸引外資策略,標定未來在綠能汽車、航太、智慧家電、高端醫療、精緻化農業與食品加工、智能生產線等,要將泰國從以往勞力密集的型態轉向高附加價值與心創等領域。
甚至有分析師表示,未來 20 年,泰國可望成為薪資水平略低於新加坡的先進國家 (筆者按:餅總是要畫大一點,各國政府皆玩此招)
拚加工出口的南進政策早已過時,泰國龐大的內需市場才是新機會
講了這麼些樂觀的資訊,其實倒也不是要一股腦兒的慫恿大家趕緊變賣家產,來泰國投資經商吧。誠如那具經典名言「投資有賺有賠,風險自行負擔」,每個地方都勢必有他的機會與挑戰,也有其獨特的文化與市場,唯有徹底評估自身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價值與目標對象的需求,方能經營好一番事業。
所謂「南向」,其實台灣早在 1990 年代就已經端出相關政策,提供輔導與優惠貸款鼓勵企業到東南亞投資,看重的便是鄰近原物料產地與便宜的人工成本,而泰國在電子、橡膠、紡織、汽車零件、農漁產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早期便有很多人到當地開設工廠,製成產品後外銷回台或者銷往其他已開發市場。
然而,這種加工出口、外銷導向的方式,並不見得還能適用於當今東協整和後的泰國,反而是龐大的內需市場與新興中產階級,才是下一坡的機會所在。
日本的最好案例:用心經營內銷,如今日本車泰國滿街跑
記得參加一場外商總會 (JFCCT) 的活動,發覺這樣以「內需為訴求」的經營思維,早在日、韓與各國外商界實行已久,特別是日本商會,從 20 多年前有系統的在員工語言培訓、教育訓練、企業跟政府接洽、銀行貸款、用國家的力量整合生產鏈、統整當地情報與安排完善的福利措施等,扶植了大量日本企業進駐泰國,並透過長年的行銷與在地人接觸,成功將許多日本品牌打磨成市場接受度高的高端消費產品。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曼谷滿街的日系車,從入門款的 TOYOTAHonda 到昂貴的 LEXUS,幾乎超過 80%的市佔率,便可見日本廠商對當地的用心經營。
其實,正如本文標題所言,無論是「南向」還是「新南向」,大舉南進的企業,賺錢者有之,破產倒閉的也大有人在。
而若仔細觀察,很多成功的公司或品牌,老早就觀察到趨勢,在政策尚未明朗之時,便已在泰國或其他任何東協國家,建廠生產,不僅利用在地優勢主打出口,更是兼顧經營內需市場,以便分散風險以及創造利潤的極大化。
曾藉由與外商總會主席 Stanley 對談時請教關於南向政策的議題,他便表示政策畫出大餅固然是好,但若僅因為媒體渲染與人云亦云便一頭熱的「瘋」泰國- 學泰文、投資創業、拿學位或找實習等,是很危險的。
成功從來就不是容易的,創業與經營更是一門需要一輩子學習摸索的艱難旅程,你需要定定明確目標,並且清楚知道自己的實力和優勢在哪,深刻的認知自家產品或服務到底有多少價值,以及最重要的,要去了解在地文化,而非只是把台灣那一套,或著台灣幾十年前在海外打拼的那一套搬過來,才有機會做出一番成就。
南向從來就不分新舊,從來也就沒有早或晚的問題」,若你準備好了,也觀察到值得投入的領域,那政處於積極發展與招商的泰國,的確處處充滿機會。
倘若尚未定奪,不少在這已經事業有成的朋友建議,經濟狀況許可之下,不妨先來 long-stay 個一年半載,把泰語學好,順便結識一些在地人脈,好好觀察一下本地市場,以及最重要的,拋下過往的成見,不只要熟悉市場與數據,更該打從真心喜歡並且去了解他的文化與社會,方能真正在泰國長久立足。

(本文經投稿作者 Jack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標題為 〈泰國商情新南向?拜託,人家老早就來了〉

4 則留言:

  1. 文章還是沒有講到重點
    重點還是在於政治

    像泰國這種實行軍政府統治 , 民主制度未完善甚至倒退的國家(東南亞有哪一個是正常的民主國家?)
    一但在國際政治上有需要 , 是可以隨時配合中國做出一些舉措的
    維吾爾人及 桂民海 被抓補送交中國 ,
    將台灣人栽贓毒品再以煙毒犯罪名移交中國

    這才是未來台灣人在國際間特別是旅居東南亞各國時會遇到的真正危機

    日韓都是國際間主權被承認的獨立國家
    東南亞各國不敢明目張膽的傷害日韓僑民(即使如此 , 每一年在菲律賓,韓國僑民被綁架殺害的人數不減反增)

    台灣因為先天不被承認地位
    這就是無論南下政策如何計劃 , 都會遇到失敗的主因
    也是最大的風險
    畢竟東南亞還是人治的世界!

    回覆刪除
  2. 心態不改..只想奴役勞工..怎麼轉向都一樣..我提共另一思維..美光購買華亞科方式..另一思考..台灣IC設計公司或其他需要創意的設在美國和日本..台灣再降低成本..看台灣最大IC設計玩法..也是那招比價..就知道還差太多..股王也是靠低廉工資..賺大錢

    回覆刪除
  3. chen 大大所說非常貼切,也是俺最近毫不客氣手指台灣資方的短視與貪婪,加上臺灣科技人員的鳥卵無膽,不敢與資方拼鬥。

    試問,當下全球的高科技業,除了最基本頻率固定(Crystal)或儲存晶片,仍然是由Intel等大廠生產之外,其他的任何應用軟體灌輸後的晶片,台灣的能力一點都不比歐美或印度差,甚至比日韓都強很多。但為何台灣電子科技的從事人員絲毫不能享受國際般的人工待遇?

    有很多原因,但俺認為最重要仍然是業主心態,因為業主不看產業的前景,業主仍以當下的利潤為首要,因此,就算高科技,仍然脫離不開代工的奴才心態,而不是一闖江山創立霸業的雄心。這點要業主主動改善是不可能。

    唯一期待的是新一代年輕人,一來敢與業主鬥爭,爭取自身待遇權益,二是新一代要好好培養自身國際語文能力,就能夠在國際上闖蕩。要知道,當下的市場,已經完全不再分出口,進口了,一旦上了網路,主要是用英文通信,你根本不知對方是在天涯海角的任一角落。

    英德政府應該撤銷所有從台灣派出去到世界各國那些吃香喝辣,只能接單,奉命行事的經貿人員,這些人啥都推展不了,一切太軌道化了。政府該設立全球市場的平台,在地化雇用當地人員主導行銷,如此才能讓台灣的應用科技,與世界企業接軌。

    一切只要概念轉換,就可以看見亮麗的前途。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台灣廠商只有台積電策略是對的..若股王採用台積電的方式付薪水..則股價不會這麼高..2330是沒對手的.而客戶只能買單.股王則是跟亞洲..主要是中國跟台灣廠商競爭..不過他在擴廠..沒提高薪水是找不到那麼多員工..

      刪除

發表意見者,請留稱呼。用匿名不留稱呼者,一律自動刪除。